近期,LED照明行业可谓“阴霾密布”,负面消息接踵而至。
从年销超10亿元的惠州元晖光电申请破产清算、36年老牌商照外贸厂伟澳照明结业、佛山枫淮电器背负千万元债务走向破产、深圳LED封装大厂中顺半导体停工2个月,到上市LED公司奥瑞德以1元出售全资子公司、Wolfspeed以及全球第四大车灯供应商马瑞利等相继申请破产重组。
从中小企业到上市公司,从本土老牌照明企业到国际LED巨头,企业集体陷入困境的背后,是市场供需失衡、技术迭代、资金链承压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等问题,共同编织的死亡陷阱。
市场供需:双重绞杀下的生存空间挤压
“今年倒下的灯厂不少,出口型的企业尤其艰难。 ”一网友说道。
全球LED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全新的供需失衡。中国LED照明虽占据70%全球产能,但2025年以来,国际形势不稳定,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使得市场需求萎缩。据海关数据,今年1-6月,我国照明产品累计出口总额约258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851.64亿元),同比下降6%。其中,中国对美照明产品出口额约52亿美元,同比下降16%。
2024年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约为561亿美元,同比下降0.3%;2023年全年,中国照明产品出口总额则为582亿美元,同比下降7.2%;2022年为627亿美元,同比下降4.22%。
因而,2021年出口规模出现高增后,照明行业整体出口规模已连续三年下行,短期难以回到高点。
国际局势与经济萎靡直接导致订单量大幅减少,伟澳照明正由于海外市场占比过高,导致其在宣布结业前已停产多时;而以外贸出口及OEM国际代工业务为主的中顺半导体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冲击,宣告暂时停工。
产能过剩与出口受阻的双重作用,引发了惨烈的价格战,价格雪崩更成为中小企业的催命符。以某型号LED灯珠为例,单价从2020年的0.3元/颗暴跌至2025年的0.07元/颗,降幅达77%。这种程度的价格下滑,使得依赖低附加值产品的中小企业现金流迅速枯竭。佛山市枫淮电器等企业的倒闭,正是这场价格绞杀的直接结果。
应用市场的增长乏力进一步恶化了生存环境。IHS数据显示,2025年全球LED灯泡渗透率已达92%,传统替换需求大幅下降。而被寄予厚望的新兴市场同样失速,植物照明、UVLED等领域因经济衰退导致投资缩减,奥瑞德光电的UVLED产线闲置率超过60%,陷入“投产即亏损”的困境。
内部混乱:经营不善的“致命伤”
部分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。以伟澳照明为例,作为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老牌企业,长期聚焦商业照明出口,海外市场占比过高,未构建“国内+国际”双循环格局。当国际局势动荡、全球经济萎靡,国际订单锐减时,企业缺乏国内市场的“缓冲带”,营收支柱瞬间坍塌。
此外,其在内部管理上也十分粗放。信息管控机制缺失,员工能随意将停产消息发布到抖音平台,引发客户信心崩溃。同时,企业还深陷“传承困局”,创始人年事已高,二代接班人既缺乏接棒意愿又不具备经营能力,致使企业战略长期停滞不前,在照明行业向“智造”转型的关键期,未能及时布局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,仍依赖旧模式,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。
这也是当下大多传统照明厂商不得不面临的难题。
资金链承压:企业生存的“紧箍咒”
对于许多LED照明企业而言,资金链问题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一方面,企业在市场拓展、技术研发、品牌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。例如中顺半导体照明在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,投入了大量资金,但由于市场认知度尚未完全建立,回报周期长,资金回笼缓慢;马瑞利(Marelli)则因传统燃油车业务萎缩,但新能源研发投入却未见成效,与此同时其还肩负着185%的债务股本比。
另一方面,代工业务回款周期延长,应收账款逾期现象频发,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。
此外,过度依赖大客户也易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。JS Foundry在2024年5月与安森美的生产合作终止后,公司销售额直线下滑,2024财年销售额骤降至26亿日元,比首年暴跌74%,资金链断裂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小企业也要警惕资本游戏的陷阱。中顺半导体照明正是活生生的例子,其曾获风投注资,但对赌协议要求2024年实现IPO,在未能达标的情况下,资本迅速撤资,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。这种“短债长投”的模式在行业下行期尤为危险,当外部融资渠道收紧时,企业只能被迫停工。
上述种种,归结到底都是“被资本做的局”。